其實我挺欣賞呂捷老師,如果我是個補習班老師,大概也會跟他走一樣的風格吧 (笑),不過,在這件事情上,我想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觀點。
「被了解」這件事,其實是個頗為重要的需求,不管你是郭台銘、郭富城、郭雪芙還是郭金發,「被了解」是令人很舒服的感受。
如同一個作者,無不希望自己作品的含意得到了讀者的共鳴。
所以並不是說我是個nobody,我就不能期望別人來了解我。
至於了不了解父母,對父母的付出要不要感恩,涉及了親情、同理心等議題,下集再議,不過,各位同學們,如果大家同意「被了解是一件很棒的事」,不妨也試著了解一下你重視的人,可能有助於你們之間的關係。
在晤談室裡,「父母不了解我」是個案常常提到的議題。
在進入這個議題之前,我通常會要求個案先停下來問問自己:「我了解自己嗎?」
我的老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(2014)曾說:「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」,也就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,都可以試著探索自己的各個面向、自己的需求、自己生命的意義。
所以,孩子啊,你希望父母了解你什麼呢?你說的清楚嗎?你希望他們了解的,是真正的你嗎?
通常,大部分的孩子在這裡會先沉默一陣。
因為我們實在很少停下來看看自己,我們習慣向外索求,卻很少問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。
若了解自己暫時告一段落,接下來便是學著「如何幫助別人了解你」,換句話說,叫做「如何表達自己」
正如楊丞琳所唱的:「曖昧讓人受盡委屈」,哥記得小時候,哥想要一支新手錶,於是拐歪抹角的告訴爸爸,我非常的重視時間,我深怕上課、補習會遲到,但遲遲不敢說出我想要支手錶。
於是乎,爸爸覺得我很奇怪,把我罵了一頓。
這個例子可能舉得不好,因為「需求」並不代表實質的東西,可能包含自己的想法、自己的情緒…等等。
因為這些東西是在腦子裡運作,所以,拍謝,你不說,沒有人知道。
至於如何說得精采說得漂亮說得感人肺腑驚天地泣鬼神,又是下一集的故事了。
所以,別再說別人不了解你啦!前置作業多著呢,趕快練習吧!